见仁见智,也说“乐山乐水”
9月28日,是孔子诞辰纪念日。对“至圣先师”的赞颂与敬仰,历朝历代先贤大哲立言煌煌,不胜枚举。
其实,还是孔子的得意弟子“复圣”颜回的感叹至为真切、朴素隽永,至今读起来还生动如栩、沛然鲜活。《论语》·〖子罕第九〗记载,颜渊喟然叹曰: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,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既竭吾才,如有所立卓尔,虽欲从之,末由也已。”
对先师的景仰缅怀,津要在于体悟其思想,循其导诱。虽不能及、有所立,然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;虽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”。人生因此也就有了方向,这本身就是一种确切的收获。
在山说山语。孔子对人性、人生的描绘,状物不多,借山水类比人性,整部《论语》惟有〖雍也第六〗一处,子曰:“知者乐,水;仁者乐,山;知者动,仁者静;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
“仁者乐山、知者乐水”一说,在累代的流传中,断句、读法及诠释都呈现着差异。不同版本的《论语》,断句有所不同,其一为:“知者乐,水;仁者乐,山”。其二为: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”这种差异虽是细微,意涵却有所不同。
读音上,“乐”有人读“le”,有人读“yue”。对“仁者乐山、知者乐水”的理解也有所不同,一种解读是:仁慈的人喜欢山,聪明的人喜欢水;另一种解读是:仁者之乐,像山一样崇高、伟大、宁静;知者的快乐像水一样,悠然安详,永远是活泼泼的。
这些差异,也许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对错,却存在着与圣人本意恰当与否的区别性,存在着深层次意义上的人生经验及认同的多样性,存在着人生与人性认知角度及体会层次、境界的差别性,亦如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
能否做到“一览众山小”和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,与站位高度“会当凌绝顶”和“自缘身在最高层”攸关。也与功利愿望和道德修养相关,正如“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”
乐山乐水,登山涉水,一路的风景,能领悟几分、几层,自然是纷呈各异,各得其所,见仁见智。但一路来的行走与所得,毕竟还得靠自己。恰如孔子所言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,止,吾止也!譬如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!”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所幸,有圣人的指引,崇高身影是为标,言犹在耳是为示,我们“上下求索”和“景行行止”的一路来就有了方向和方法!
山人山语,三言两语,以此追慕景仰先师兼激励进取。